“一带一路”将适度缓解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_菲律宾欧博集团

    菲律宾欧博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将适度缓解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来自:菲律宾欧博集团 发布日期:2015-12-28

    进入2000年以后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1759条(含部分已停产但未拆项目) ,设计熟料产能17.7亿吨,全国实现水泥产量24.8亿吨 ,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近60%。国内水泥年消费约24.5亿吨 ,人均水泥年消费1.8吨,是海外国家人均水泥年消费量的6倍。
      实际上 ,中国水泥的高消费是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催生的产物,是未来市场空间的提前且集中的释放。以目前的经济形势看 ,短期内投资拉动仍然是三驾马车中的先锋,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对维持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带一路”为水泥行业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为传统产业发展谋划的新出路。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规划正式出台。“一带一路”为中国带来的主要利好是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在投资拉动后劲不足、市场空间没有充足释放动力的背景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市场出口是很好的抓手,不但可促进国内西部、北部欠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释放,还可有效托举包括水泥在内的中国传统产业进入洲际市场 ,创造海外发展空间 。
      “一带一路”对国内水泥消费的刺激作用。“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圈定18个省,据统计 ,18个省市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约8.1亿吨,人均熟料产能1.5吨,高于1.3吨/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内蒙、宁夏等地情况尤为严重,新疆人均熟料产能达3.5吨,是产能过剩重灾区,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定位预计将为该地区的水泥行业带来重大利好。
      “一带一路”的实施首先需要打通顺畅的交通动脉,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必将走在前方。有资料显示,201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共计114项,主要以“铁公机”项目为主 ,投资规模达到1.04万亿元人民币,带动水泥消费量在1亿吨左右 。随着规划项目的不断展开 ,高铁 、高速、园区 、城镇化建设等都将对建材产品的市场有所拉动 ,特别是西部和北部基础设施薄弱地区最具有建材市场空间深挖潜力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利好作用下 ,区域水泥消费量预计将显著上升 。
      “一带一路”对海外水泥消费的拉动作用。“一带一路”战略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覆盖60多个国家和44亿人口,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上升期,对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有着迫切的需求。根据《愿景与行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沿线国家需要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合作开展道路 、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仅“一带一路”六大走廊建设中的高铁工程即可达8万公里以上 。另据初步估计,仅亚太区域未来10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即可达50万亿人民币 ,预计可带动水泥年均消费量4000万--5000万吨。
      “一带一路”沿线64国2013年水泥总消费量约8亿吨,人均水泥消费量(暂不考虑进出口)不超过170千克 ,假设按人均水泥年消费300千克的低水平计算(欧美发达国家峰值后人均年消费水平稳定在300--500千克左右 ,经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应高于该水平),以水泥总产能不超过10亿吨的当前水平,满足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水泥产能缺口在1.7亿--2亿吨。这一利好可显著刺激我国水泥出口份额提升以及加快国内企业的海外建厂等。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既可以盘活国内过剩资本和产能 ,又可改善贫困国家因资金、资源和技术缺乏等造成的基建设施落后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是解决国内建材等产品过剩问题的创新性方案,同时是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多边共赢方案。 

      理性看待“一带一路”为国内水泥行业所带来的利好

      正确评估“一带一路”战略对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缓解作用 。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明确了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建设领域,沿线国家不仅海陆空要连成一体 、铁路、公路、机场也要连成一线,为国内工程承包和水泥等行业带来利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水泥产能过剩矛盾 。另一方面 ,这种缓解作用不宜过度高估 。
      第一,普通水泥制品自重大且附加值低,长距离运输并不经济,因此我国水泥(熟料)产品的出口量常年在1000万吨左右,未来水泥产品出口提升幅度有限 。
    第二,海外建厂对国内已存在过剩产能的化解作用不大 。
    第三,部分国家产品标准、建筑标准等与国内存在差异,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国内采购原材料将受到一定限制。 
      第四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长远规划,涉及的区域广阔 、国别众多,实施期限可达10年甚至20年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缓慢而长远,对水泥的需求不会是爆发性的。“一带一路”建设无法彻底改变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面。
      第五 ,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一带一路”战略政治经济风险偏高。按照中国信保国别风险研究中心的评估,将风险按9类分级(1低9高) ,沿线64国中处在5~9类的国家有48个,占比75%。这一评估结果表明 ,很多海外项目的实施风险很大 ,效果难测。 
      换个角度看待“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内水泥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之于水泥行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行业规范性的意义大于暂时的经济意义。通过“一带一路”的实施,可倒逼国内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与世界前沿技术和理念接轨,走出传统守旧的发展怪圈,促进国内企业更快适应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强化中国企业的国际生存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长期性,其潜在经济效益将会逐步释放 ,直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企业将率先受益,同时国内水泥行业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因此“一带一路”是暂时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之痛的一剂良药 。但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并非是根治病灶的救命之药 ,其对缓解水泥产能过剩的效用不宜过度高估 。 
      综合分析 ,针对国内形势更易把控、国内市场更为稳定等客观条件 ,努力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同时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淘汰落后及相对落后产能,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坚决执行等量和减量置换,才是化解国内水泥产能过剩最根本的途径。(信息来源:中国水泥网)

    上一篇:合理界定“新型建材”使建材“十三五”规划有的放矢

    下一篇:深圳滑坡再思:勿让建筑垃圾成杀人凶手 !

    
    XML地图